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11-02 05:03:56 点击量: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江苏足球联赛,足球赛程,积分榜,城市足球队,业余足球,聚焦2025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提供实时赛程、积分榜、队伍信息、直播入口与报名指南,汇聚全省热爱足球的城市代表队,打造属于江苏人的足球狂欢!《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火爆而漫长的赛季迎来高潮时刻。11月1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打响。90分钟内互交白卷之下,常规赛排名第六名的“黑马”泰州队点球4:3战胜常规赛第一的“南哥”南通队,成为“苏超”首个赛季的冠军。决赛双方阵中均不乏曾经有职业梯队青训经验的球员,这是否意味着“苏超”作为业余赛事的“底色”,其实来自职业联赛?
10月24日,第215期节目讨论“苏超”背后职业足球对业余足球生态的反哺。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记者张闻,德国转会市场中国区管理员朱艺,体育大生意高级作者朱健文。
张闻:今天邀请到著名中国足球专家朱艺老师作客《共同体》。朱老师平时在南京生活,南京是江苏省会,所以我们今天也聊聊即将打响的“苏超”决赛。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决赛将由常规赛第一的南通对阵第六的“黑马”泰州。两队阵中都有不少职业青训梯队的球员,这是否说明了“苏超”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破圈”姿态最强的业余赛事,其实也是职业足球不断耕耘的成果?
健文,先回顾一下“苏超”半决赛,可以说“四强无弱旅”,两场半决赛都是通过点球决胜负。四强中都有哪些职业背景的球员?
朱健文:先说常规赛第一的南通队。球员基本上都来自中乙南通海门珂缔缘俱乐部。南通队队长李贤成的父亲,则正是珂缔缘创始人、南通队副领队李太镇,南通队教练也是珂缔缘主教练。可见南通队的班底就是珂缔缘球员。
这批球员在2024年中乙联赛取得过预赛北区第二的好成绩。今年南通队征战“苏超”,主力球员程鑫、尹韩龙等甚至经历了“苏超”、中乙双线作战的状态。
另一支决赛球队泰州队,班底来自长春亚泰U21梯队。这主要是泰州体育局跟长春亚泰有合作,所以“苏超”期间召集了一批泰州籍或泰州培养的青训球员参赛。南通队副领队李太镇说过,南通队球员在全国U系列比赛中跟泰州队球员有过不少教授,而且没有输过。这次“苏超”决赛可以说也是两支青训力量的直接对话了。
无缘决赛的球队方面,南京队有不少中超球迷熟悉的名字。例如吉翔、杨笑天、戈伟、杨笑天、唐淼等,都是当年江苏队的老球员。主力门将郑豪,以及孟振等球员,也是有中甲履历的老将。“苏超”常规赛结束后,南京队甚至“摇人”摇到中超球员冯伯元代替吉翔的位置。无锡队同样增补了江苏队旧将梁金虎助阵。
所以说“苏超”四强中职业联赛履历的球员都不少。只是无锡队阵中球员名气相对没那么大,但也有中甲、中乙征战经历。
张闻:我听说无锡队的一些球员跟无锡吴钩俱乐部也有一些关系,可以说无锡队中轴线所在。他们的主教练曾经在江苏苏宁当过代理主帅。毫无疑问,“苏超”不乏职业背景、职业青训体系成长的球员。但泰州队的情况可能有些争议,因为职业背景球员的来源是长春亚泰。有些球迷觉得不公平,您同意吗?
朱艺:本赛季“苏超”马上结束。结合这次赛事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下赛季“苏超”,的确要对这样一项以城市为单位的赛事,做一个球员参赛资格更严谨的设定,同时设置一些基本门槛。
至于球员背景方面,我觉得“苏超”确实成为了一个给“半职业球员”提供舞台的场景。“苏超”当中充满了各种科班出身——即专业青训体系——的球员,有从职业赛场退下来的球员,还有准备从预备队进入职业赛道的球员。这类球员都可以被称为“准正规军”。
“苏超”有更多“准正规军”,而不是充满我们所想象的真的很“票友”形式或心态的草根球员,我认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因为“苏超”是从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战略应运而生的赛事,代表着参赛城市的足球综合发展水平。这个水平既包括职业联赛水平,也包括业余足球的水平。那么业余足球这一块有更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准正规军”,他们就能把球队阵型保持得更好、令进攻防守更有章法,最终提高赛事竞技水平,对外界来说就是赛事更好看。
反过来说,如果业余赛事纯靠一些有点个人能力、英雄主义的球员组成一支“游击队”,可能他们也能在某个时刻闪亮。但“苏超”是一项漫长的赛事,草根球员无论从体能层面到技术层面都较难保持一定水平下的稳定性。所以我觉得球迷对“苏超”球员的专业背景可能有微词,认为他们简直就是职业球员了。但我认为这没有太大问题。我在意的还是赛事未来怎样设置好参赛球员的门槛,然后球员在比赛中药为自己的城市战斗。
张闻:“苏超”的规定时最多允许注册三名在册职业球员,且对球员和城市的关联性有要求。例如看身份证归属,或者球员有代表城市的户籍,乃至曾在或者正在上学。这个要求您觉得足够严格了吗?
朱艺:我认为“学籍”这条参赛通道要严控,避免通过授予学籍来“引援”的情况。“苏超”今年火了,明年会更引人注目。这时候我们就尤其要防止参赛球队展开军备竞赛。因为一旦出现无序的具备竞赛,球队对所在城市的代表性、连接性就被缩减了,破坏到赛事本身的意义。所以“学籍”方面应该有些时长的规限,不要让人觉得某些球员是突然加入到这支球队、这座城市。
张闻:看了淘汰赛阶段的比赛,确实感受到“苏超”球员中有不少“练家子”。如果说南通队、泰州队是中国足球青训成果的展现,那么反过来说,“苏超”对中国足球竞技发展又带来哪些意义?例如有没有可能一些青训球员本来没能进入职业序列,但通过“苏超”反而敲开了职业足球大门?
朱健文:我个人认为“苏超”赛事本身对提升中国足球竞技实力方面没有直接效果。不过长远来看,赛事有其他层面上的积极意义。例如青训球员平时很少得到职业联赛一线队出场机会,所以只能踢中国足协组织的U系列赛事或青超联赛为主。这些赛事一般在一些训练基地、球场副场来踢,大战氛围不太明显。
而“苏超”给这些球员哪一个更具关注度的舞台,赛场都是上万人的奥体中心或体育场。这种山呼海啸的现场氛围,对球员的心理素质考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级别。我们知道有些中国年轻球员在封闭性教学赛中表现还行,但去到洲际大赛就发挥不出真实水平。大赛经验的缺失是原因之一。就这个角度而言,“苏超”能给他们带来有意义的历练。
张闻:朱老师怎样看?城市联赛有没有机会发挥查缺补漏的作用,令年轻梯队球员增加展示机会。我们知道德丙联赛的一些球队就是用于顶级俱乐部“练小号”。
朱艺:对于竞技方面,很多人关注“苏超”在文旅方面达成的成就。但我自己一直比较反感很多人说“苏超”是文旅赛事、文旅项目。“苏超”的规程中写得很明确,是有竞技意义上的追求的。它首先还是一项足球赛事,所以必然有它的竞技贡献要求。
所以我有几方面想法。第一是我同意健文的意见,把“苏超”作为青训品牌广告牌。在“苏超”之前,很少人听说过珂缔缘青训,甚至南通本地人也不知道有这样一家来自海门的青训机构。中乙联赛上座率才几百人,传播力的确有限。但是“苏超”火了以后,南通珂缔缘的中乙主场上座率也增加到平均6000人左右了。可以看到“苏超”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盐城的安贝斯青训俱乐部也是如此,之前很少盐城人了解它的情况。因为它位于东台沿海,离盐城市区乃至离东台县中心都比较远。但通过“苏超”联赛,安贝斯名声大振。包括现在家长带着孩子走在街上,可能看到安贝斯或者其他青训机构的广告时,知道原来就是这个机构培养的人才代表我们的城市出战“苏超”,推广效果会积极得多。
第二是避免青训资源的浪费。我们常常说足球赛事系统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尖非常狭窄,塔基则非常巨大。现在国内第四级别联赛中冠联赛,是国内最高级别的业余联赛,有70多支球队。这些球队又是通过各地业余赛事产生的,这里面都包括了很多经过专业青训的人才。但是中超联赛只有16支球队,在金字塔往上升的过程中,肯定有大量被淘汰的年轻球员。过去,他们可能直接从此远离高水平竞技舞台,天赋被埋没了。但有了“苏超”,如果它能保持这种每场比赛几万人观赛的热度,那种气氛带给球员的热情和投入度,肯定会与没有观众的赛场截然不同。这样“苏超”就为被淘汰出金字塔尖的青训球员提供另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
第三,基于个人价值实现,“苏超”也为职业联赛与纯业余联赛之间完善了腰部赛事的配置。正如主持人所说,“苏超”有机会成为职业球队寻找可经验证的候补引援力量的来源。如果出现一些“苏超”优秀球员重返职业联赛的例子的话,“苏超”的竞技价值将进一步凸显。而即使不说回归职业赛场的可能性,“苏超”的大赛氛围也可以告诉喜欢足球的孩子和家长们,足球的未来不一定是进入俱乐部、进入国家队的精英路线。一个优秀的半职业舞台,依然能让你成为家乡的明星,获得乡亲父老的认可和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
张闻:“苏超”刚火的时候我就有疑问,这种城市之间的比赛怎样和职业体系打通关系。大部分国家的联赛体系都是“职业-半职业-业余”。像英格兰的体系,职业联赛下面是国家联赛、地区联赛,一家百年俱乐部,可能因为几个赛季没打好,降级成业余俱乐部;业余俱乐部也有可能随着成绩提升而提升参赛级别,俱乐部管理越来越职业化,最终成为职业球队。现在我们的城市联赛能缔造这种可能性吗?还有刚才朱老师提到中冠联赛,全国各地都办城市联赛的话,中冠的角色是不是会变得尴尬?
朱艺:中冠联赛代表的是国内正规的联赛体系通道。那么“苏超”不属于这个体系,是有很多人会看不上,乃至说它是“四不像”、甚至说是“奇葩”。然而在我看来,“苏超”有一个特点:它代表了经典的社区足球发展模式。
像主持人提到英格兰联赛,这种联赛机制是一家俱乐部首先代表了社区的认同,然后再逐一上升影响范围,代表城市、代表地区甚至代表国家。欧洲俱乐部足球传统都是这样发展出来的,俱乐部凝聚了其所在地域的一种共同的朴素情感。而中国职业足球比较长时间都离不开企业支持。
从实用主义来说,现阶段我们不用考虑社区足球与企业足球这两种形态,怎样出现在中国,重要的是这两者有融合趋势。虽然目前来讲,以“苏超”为代表的城市联赛还没跟职业联赛、中冠联赛形成赛制和体系上的沟通。但是人才是可以沟通的。“苏超”规程甚至有说,要打通与中冠联赛的对接渠道。这种对接不一定是让“苏超”与中冠产生升降级关系,而是指两者之间有人才交流。
例如,参加今年中冠总决赛的青海昆仑,实际上是中甲南京城市的B队,里面有不少球员是“苏超”南京队成员。还有南京铁虎以及其他中冠球队,都有南京队球员。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某支城市球队以某家职业俱乐部为基础,也就是让某个俱乐部承接“苏超”相关的业务。因为长远来看,单靠城市去带领一支球队打下去并不现实。由俱乐部平台承接城市联赛,可能是更有远景的做法,这就实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形态融合。
至于说到升降级,这肯定不可能。例如今年南通队获得“苏超”冠军,明年不踢“苏超”踢中冠,这就导致“苏超”的城市联赛不完整了。我还是觉得,可以把“苏超”看成稳定的青训球员供养路径。例如今年16岁的球员踢“苏超”、明年17岁踢职业俱乐部,新的16岁球员补充上来。相信随着城市联赛继续高质量开展,行业会找到正规联赛体系与城市联赛之间合作共赢的关系。
张闻:理想的城市联赛或地区联赛,可能是一种动态体系。既可以包容社区的纯粹快乐,也能接纳追求卓越的雄心;既可能是业余球员梦想成真的终极舞台,也可以是职业梯队球员初出茅庐的试炼场。正如朱老师所说,足球文化的核心还是维系于一方水土。这种文化本能会令职业与业余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最终让我们社会土壤下的足球生态得到重生。感谢两位参与今天的话题讨论,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注:如无注明,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封面图来自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摄影师刘占崑
